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央视春晚的观众在观看节目之余,又多了个爱好——发动“火眼金睛”找广告。
2022年的春晚同样不乏大量的广告赞助商。最显而易见的,是早早准备好15亿元红包和实物的独家互动合作伙伴京东。除此之外,还有在春晚开始前十分钟压时登场的:包括格力、伊利、中国移动、飞鹤等在内的30多家企业品牌;在主持人口播中出现的古井贡酒和小米手机;以及摆在观众席上,镜头多次“不经意间”扫过的娃哈哈。
这些企业抢破头、斥巨资,只为了在春晚舞台上露面,哪怕只有几秒钟——自1983年正式亮相,如今已连播40年的央视春晚,依然是(晚会节目中)全球最大的流量池。
很多理由让那些对节目已经兴趣索然的观众欲罢不能,比如“当做BGM(背景音)”“评判性地看”,甚至“只是担心第二天看不懂大家对春晚的吐槽”,《南华早报》的评论或许代表了很多人对春晚的感受“就像西方感恩节的火鸡”不可或缺……
林林总总的原因,多年累积下来,造成了春晚一年胜似一年的“流量盛况”:2012年,央视春晚被评为“全球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并因此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当时的观众还不到5亿,到了2021年,通过多媒体终端观看的人数达到了12.72亿人。
据初步统计,截至1月31日24时,2022年春晚电视端直播平均收视率达21.93%。新媒体直点播用户触达49.32亿次,相对去年增加明显。
有流量的地方就有商业竞逐,实际上在央视春晚推出一年之后的1984年,晚会上就开始陆续出现赞助商的身影: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消费品“三大件”,到中国消费市场比较热门的酒和家电,再到把流量视为生命线的互联网巨头——它们都曾作为那个年代或一个时代的“商业明星”,相继在央视春晚的荧屏上粉墨登场。其中,有些交锋已然时过境迁,有些角逐依然胜负难分。
一场春晚大戏,亦是一台商业大戏。
春晚一秒百万金
2月1日零点,“10,9,8……”倒计时后,2022年虎年序幕正式拉开。
这也是央视春晚的“固定节目”,2022年的零点报时由“梦之蓝M6+”冠名,已是自2020年的第三次,在此之前,这个黄金时点曾多年被家电巨头美的锁定。
这也是央视春晚“含金量”最高的时点之一。如今,央视春晚对广告赞助的费用讳莫如深,外界只能从偶尔流传出的零星数据中窥见一斑。比如2010年,美的集团曾以5201万元竞标获得了零点报时的冠名——根据零点报时广告10秒的市场计算,2010年央视春晚该时段的广告费用折合为520万/秒;这个金额,是2005年的7倍多,相比之下,或许也能推断出10年后的今天,该时段的报价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