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认真地看春晚,结果自然而然在十点前睡了两次”、“但凡姜昆讲个天津话,也不至于这么尬”、“因为坚持看春晚,我被朋友怀疑品味差”……看春晚二十年有余的郑荃第一次感受到朋友圈里小伙伴们对春晚吐槽的乐趣远远大过了春晚本身。
“好像从我记事开始除夕夜就会守在电视前看春晚,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郑荃告诉燃财经,虽然也觉得节目内容略显乏味,但不看的话在和朋友们聊天时似乎就缺少了很多谈资。
“看呗,反正也没别的可以看。”
如郑荃所说,诞生于1983年的央视春晚至今已不间断举办了40届。40年来,人们新年伊始的问候与讨论似乎总是离不开春晚,而春晚也毫无疑问的成为了收视王者。
国金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16-2019年春晚观众总规模分别是10.3亿、10.8亿、11.3亿、11.7亿,2020年则是12.3亿。广电总局的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中国视听大数据”的数据显示,2021年春节,先后和全国观众见面的“春晚”多达60余台,其中的绝对大户、央视春晚的综合收视率超过了20%。
但也正如郑荃朋友圈里的情况,观众们在观看春晚的同时,对于春晚的吐槽从未间断,甚至可以从其未开始一直延续到《难忘今宵》的结束。
1月30日晚间,当今年春晚节目单公布那一刻,不少网友便已经开启了吐槽模式。在知乎帖子“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单公布,你最期待哪个节目?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下面,在不足一天的时间里,就已经有超399万次的浏览和近1700条回答。知乎ID“儁媄嘸濤”的网友表示,“《难忘今宵》,算是这节目里面好感度最高的了。”“苍枫之海”则更是直言,“我觉得公益广告可能也不错哎。”
本期小酒馆,我们和一些守在电视机前坚持看春晚的小伙伴聊了聊他们看过之后的感受。他们当中,有人热衷于语言类节目,却被接二连三的“催婚”与“催生”逼退;有人年年守着抢红包,最后红包里装的都是满减券;还有的人明明对春晚毫无兴趣,却又不得不与现场观众一样“被迫营业”;也有人真的因为喜爱而看春晚,但最后却被最期待的节目“所伤”。
在这个娱乐方式多种多样的时代,春晚或许早已不是我们或许快乐的方式,但它却早已成为我们每年守岁的习惯。
催婚又催生,和爸妈一起看春晚太难了
大东 | 28岁 看春晚被催婚的第X年
陪爸妈看春晚是我家的传统,也是作为“单身狗”的我最忐忑的时刻。春晚前几天,我就和朋友讨论过去年春晚“催婚”催得紧,今年会不会“催生”。
没想到今年的春晚直接打出“王炸”,既催婚又催生。今年春晚第一个小品的主题还没诠释清楚,就将催生的主线贯穿了始终。即使忽略“芭比Q”、“猥琐发育”这类网络词生搬硬套带来的不适,一个不想让儿子放弃稳定工作的父亲,因为儿媳妇怀孕,不但支持儿子卖房创业,还掏出70万元的家底来支持儿子。我忍不住皱起眉头,小品想要表达的难道是“只要生孩子,再大的家庭矛盾都能化解”吗?
此时坐在爸妈身边的我,大气都不敢出。实际上我的情况跟小品里有点像,干着一份自己不喜欢但在父母眼中“稳定”的工作,动着想要辞职追求梦想的念头。终于,我爸还是开口了:“先成家后立业,有了孙子我就懒得管你了,你爱干嘛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