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国科学院若尔盖湿地生态研究站全面投入使用,将为我国更好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高寒湿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区,也是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尔盖站以高寒湿地保护与恢复为目标,致力于为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技术支撑及政策建议。
据悉,若尔盖站将围绕高寒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生物资源利用、区域生态修复及可持续发展等,系统开展定位监测、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与人才培养。
7月26日,嘉宾为全面投入使用的中国科学院若尔盖湿地生态研究站揭牌。
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近日揭牌,四川再添一重要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
若尔盖科学观测研究站所在区域为青藏高原东缘,该区域属于亚寒带亚湿润气候区,是国内最大的高寒沼泽湿地,为国家重点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区。该区域海拔3485米,年均温度为1.4摄氏度,年降水量为749毫米,以高山泥炭土、亚高山及高寒草甸土为主。
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和局地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在气候变化和超载放牧、挖沟排水等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草地退化与土地沙化已成为该区域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沙化造成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场规模锐减、地下水位下降、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突出生态安全问题,制约川西北民族地区草牧业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西南民族大学在此建立“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发展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成为建设若尔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基础。2020年,若尔盖科学观测研究站入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择优建设名单。2021年,若尔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获批建设。
若尔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青藏高原地区科学观测、研究、示范、服务为一体的重要科研平台,服务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融合草学、生态学、畜牧学、生物学等学科,形成以高寒草甸与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和草牧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三大核心研究领域;形成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研究、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放牧干扰响应研究、高原植物特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牦牛藏羊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10个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