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4第十三届中国上市公司峰会在成都举行,本届峰会主题为“壮大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围绕发展耐心资本这一主题,在峰会主会场活动中,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孙念瑞发表了致辞,原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行长徐登义等重磅嘉宾也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峰会主会场 图片来源:主办方
孙念瑞在致辞中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耐心资本,资本市场大有可为,上市公司责无旁贷。“良好的市场环境是耐心资本发展的前提,而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基本面。”
他指出,只有出现越来越多的高质量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才能平稳运行,耐心资本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对资本市场发展更有信心,也会更愿意支持上市公司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投资价值,上市公司必须切实担负起责任。
今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显著提升,形成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势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10万亿元,同比增长3.9%。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前三季度研发强度分别为4.74%、9.94%、4.73%。研发投入达10亿元以上的公司163家,363家研发投入同比增速逾50%;338家研发强度超20%。
聚焦金融行业如何促进保险资金成为耐心资本的话题,梁涛在发表主旨演讲时建议,要进一步完善对保险机构的考核评价,调整目前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长周期考核制度,使评价周期与跨周期投资相适应,鼓励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对保险资金的耐心投资予以肯定和激励。
梁涛指出,一方面,耐心资本需要耐心负债的支持,没有耐心负债,就不可能有耐心资本,因此要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业务。另一方面,保险企业要针对不敢投、不会投的情况明确优化路径,提升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投研能力。
罗志恒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认为,要优化支出结构,财政政策的重点应从投资为主转向投资和消费并重。从政策层面来看,在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要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积极扩大内需,对冲外需可能出现的下滑。